上一页|1|
/1页

主题:石家庄个人理财情况调查 3成受访者"0"经验

发表于2014-07-16

“理财”一词,最早见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报端。随着我国股票债券市场的扩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日趋丰富和市民总体收入的逐年上升,“理财”概念逐渐走俏。

然而,“理财”概念的走俏,并不代表着人们真正懂得了“理财”。在记者的这份个人理财调查表(详见02版)中,便不难看出,“一知半解”仍是大多数理财者的目前状态。

数据分析

储蓄等低风险产品仍占主力

理财不等于简单地攒钱、存钱,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等于简单地炒股。

当人们都在“吐槽”把钱存银行最不划算的同时,却仍然没有摒弃这个让人们“最放心”的理财方式——储蓄。

在记者调查的100位受访者中,“你的钱都投在哪儿了”这一项中,储蓄仍然是大多数人选择的方式。有57%的受访者选择了把钱在“储蓄”上。

今年60岁的退休工人王女士,已经有5年以上的理财经验,“储蓄”和“民间借贷”是她主要的方式。“银行利息再低,不过它也是最安全的,年纪大了,在上稳妥最重要。”王女士告诉记者,民间借贷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钱仍在“储蓄”上。

而记者也发现,“储蓄”绝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年轻人中,仍有大部分人把钱放进了银行。而像余额宝、理财通、基金等,低风险、低门槛、低额度的方式,也是大多数受访者的主要方式之一。

近四成者对“年”期望过高

在“你对理财产品年的要求”上,有38位受访者希望收益在“20%~30%”之间,36位受访者希望收益在“10%~20%”之间。

资料图片

而记者对目前市面上传统的理财产品进行了解发现,收益率最高的也仅刚到20%上下,而从人们选择的储蓄、基金、互联网“宝宝”、保险等理财方式上,年也均在10%以下,甚至低至3%。

由此可见,近四成受访者对理财产品的理想与实际差距之大。

不过,记者发现对率“野心”较大的以年轻人居多,年龄多在23岁~35岁之间。“太低了,感觉投不投无所谓。”在石家庄从事销售工作的小赵这样说道。

其实,小赵的想法并不是特例,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年轻人的想法和他如出一辙,更有甚者对收益的要求达到“30%以上”。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