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郎咸平半月来了2次石家庄,大家对郎教授了解吗?

发表于2012-06-26


半月之内,郎咸平两度飞来石家庄,一为万达广场即将推售的写字楼助阵,一为新华世贸8月启动的项目热场。
 
6月,石家庄裕华万达广场针对写字楼项目共举办3次活动,请来了经济学家郎咸平和龙永图,中国城乡建设研究所所长陈淮,财经评论员马红漫。远道而来的学者就经济大势、楼市调控或城市商务区的建设发表了观点。活动营造的学术氛围,使其号称5A甲级的写字楼虽然“犹抱琵琶”,已显“先声夺人”。

在龙永图看来,经济全球化的前景并未因危机四起而变得不明,几大发展要素仍然存在:科学技术迅猛进步;跨国公司战略扩张实力未受打击;国家间发展阶段差异导致的全球产业大转移动力犹存。在此大背景之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将因远未完成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保持不变。上述高屋建瓴的观点,对于在座的城市主流人群而言,不啻为一剂鼓舞市场信心的良药。

楼市频现重量级学者的身影,“知识营销”走热,固然与项目本身商务或商业的性质有关,同整体经济大势去向难料、宏观调控以来楼市前景疑云重重也难脱关系。对于那些手握资金犹豫不决的客户,其“拨开迷雾”的心理需求,自然逃不出务求精准营销的房地产策划人的“法眼”。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鼓舞信心、寻求出路、研究战略的精英论坛,更像是楼盘营销的主战场。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信心,知识营销看似借力打力,其实更考验营销的智慧和功力。你不了解你的目标客户是谁,就不会懂得他内心的困惑和迷茫;你如果仅仅局限于“头痛医头”的境界,那么除了亮开嗓子大声吆喝促销也别无他策。此外,的身份、话题的选择,这些看似寻常的操作细节,无不考验着营销的智慧。如何让的身份与企业形象保持一致,演讲话题如何做到对景、对症且不失学术水准?考验的是眼光,比拼的是资源,这也是万达这样的全国性公司选择知识营销的所在。

形势永远比人强,当经济大势扑朔迷离之时,地产营销更是一场艰难的说服。知识营销,于无声处动人心弦,不战而屈人之兵,算得上营销的上上策。

发表于2012-06-26

1:导致房价爆涨的第一个因素:银行竞争下的贷款开放。

房价的爆涨的因素主要是因为百姓在替政府所犯下的错误买单。比如以前一个开发商通过某银行贷款了1000万开发了一个房子。如果还不起那他就倒霉了,因为的银行都是一个体系,你欠了钱没还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但是中国在银行改革的基础上开了一条口子,为了各银行之间的竞争所以把工行,农行,建设银行等等全部独立运营。这本来是好事。但问题是这些银行都不是私有的,而是国家的。我们不难想象。当一个开发商从工行贷款1000万的后果。他只需要用500万来开发房子,然后把售价提升,再把这个开发中的房子按他的售价标准抵押从农行再贷款 2000万,然后再用这 2000万中的1000万开发一套售价更高的房子来找建设银行抵押贷款4000万。就是这样一个滚雪球的贷款模式。

房子卖不卖得出去不重要,关键是房价要高,不得。反正银行的钱不是私人的,所以稍微疏通一下行长加之又有'合法的'高零售价的楼盘做抵押所以自然就越来越好从银行贷款。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房子价格只攀不跌!因为不能跌!一跌银行贷出去的款就再也回不来了。这可是政府的银行,政府的钱!所以为了堵住这个资金黑洞一些被收买的、媒介便开始制造舆论用各种舆论手段威逼利诱人买房子。

土地资源严重紧张,再不买房将来就只能住在郊区呀之类的。导致人们不得不去买房。其实住不了这种情况这根本不可能发生,城市居民是一个新老替换的过程,要上班的住城里,老人退休喜欢住郊区。只要人口不爆炸就不会出现上班族住不了的情况。虽然这些舆论造成了很多人买房子,但是仅仅是这样,房价还没有高到现在这样的离谱。紧接着政府又犯了第二个错误。 

发表于2012-06-26

我们研究了房子价格为什么会涨,再来研究一下中国城市所谓的白领家庭破产的必然性。

国外白领收入确实是高,但是高得有价值。而中国所谓的白领则普遍素质较差。中国企业内耗严重。人人相轻,人人顽固。所以难怪外资企业一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就开始惊呼:'在中国办企业招不到人!'对此我也深有体会。那有人会说:'既然现在的白领不值这个身价,那水木周平你说说为什么他们还能拿到这样的薪水呢?'其实,这由于房地产的火爆造成的一个量子效应。银行损失的资金大量的经过少数人之手流向了市场。这些人开始在中国的其他领域。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房地产就快要崩盘了。他们这样一轮又一轮的热潮正在快速消化这些资金,他们互联网,高新技术,娱乐,很多很多。但起码付出的工资要够员工付房子月租或者月供吧。所以正是因为房价的高涨所以造就了中国城市人口工资水平的相对提升。不相信你自己算算你所在的城市白领阶级平均收入一旦交完每月的房钱,手上还能剩多少钱?我想这个问题就不用我再罗嗦了吧。大家心理有数。所以我可以说一旦房地产崩盘紧接着崩溃的就是你的工资。

很多我认识的白领们都购了房。他们的算盘很简单:'两口子除开各种税收保险每月纯收入还 12000。交3000房钱算什么?我还能再买一套呢!'是的不算什么。但因为房子贵所以什么东西都贵。吃的贵,交通贵,学费贵,医疗费用更贵!!!所以交了房钱你再除开生活费用就基本上一分钱存不下来,就算存点也赶不上正常的通货膨胀率。问题是如果能一直保持这个现状的话,理论上说应该没事。你这二十年赚来的钱正好可以弥补政府的两个错误带来的亏损。

发表于2012-06-26

问题也出在这里。随着WTO5年缓冲期的结束,大量外资通讯,银行,医疗,保险等等公司都会陆续进入中国。到时候没有人能阻止你把钱存入花旗,存入汇丰。请问一下到那个时候谁愿意把钱存在呆帐坏帐如此之多的中国国有银行呢?即使政府再怎么采取措施也可能挤兑,所以到时候会发生什么现在还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到时中国国有这些银行的压力将变得巨大。贷款就会难上加上,因为银行根本无钱可贷!同时大量具备高素质人材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定带来市场的强烈冲击和大量现有企业的倒闭以及白领失业。也就是说。一旦外资企业加入竞争,中国现有的 99%的白领都将面临大环境下的就业压力!

外资银行一旦积累了资金开始房地产,那么由于它们是正常的操作流程所以造出来的房子就会,其必然拉动全国房地产大幅下跌。如我刚才所说,房价一跌,紧跟着跌的就是你所在的企业的工资收入!可你之前买的房子还贷价格并不会降低或者减少,所以你将无力支付高昂的贷款。那么你的的房子会被银行收走,你的存款会被直接冻结。所以未来中国城市中的白领们最大的可能是和几十年前的中国国有企业职工一样。辛辛苦苦二十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发表于2012-06-26

看到这里您应该明白,不要买房是一个避免破产的好办法。不过我还要提醒你,为了托住楼市不跌,他们还有个办法,那就是鼓吹老百姓不买房就不是个爷们儿!您别说,这还真有点效果。现在的人一张口第一句就是:'你有房吗。'似乎你没房就是个太监一样。我实在是气得连骂人的力气都没有了。还有人在百度水木周平这个帖吧里发帖说:'不买房子你住哪里?'我就奇怪了,住和买有必然联系吗?在中国一个土地都不属于你的房子卖给你和租给你有什么区别?(笑)。更别提土匪一样的物业和把人不当人的强制拆迁!这不纯粹是'皇帝的新装'吗?不过既然WTO中已经说明出版业和传媒业中国还是不对外开放的。那么舆论救市就会成为政府和开发商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

我们在面对很多花言巧语的时候还是自己多动动脑子。以后我们听到的房产的鬼话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令人发指!比如最近就有砖家在鼓吹房价不贵时都说: '什么即使年薪5万,两口子也是一年10万,5年就50万。所以房价当然不贵。'我奇怪的是居然有人点头称是?也许对于这种或者此类已经进化到了不吃不喝不病不穿不动且爹娘早已死绝不用赡养的砖家来说也许还真是那么回事。所以大家注意提高警惕。 

发表于2012-06-26

结束语:

买房或者准备买房的白领一族必定随着房价的崩溃而崩溃,那会是一个缓慢发生的过程。短则两年,长则十年。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中国99%城市白领一族已经面临破产一说绝非危言耸听!今天你往银行交的每一分房钱都是替政府替者补洞,只有部分是真正的房钱。明天大环境一变,你没有那么多资金来补洞的时候就会被市场和银行一脚踢回老家,换一批新人来接着补。不信?走着瞧呗!--PS:为什么我说99%这个数,是因为根据我的了解99%的人一旦月薪过5000就开始买房,甚至3000,4000都买。小俩口什么都不明白这样买下去人生一定会很惨。我只是替他们感到忧伤。当然如果你是那1%的智者,多劝救他们吧。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发表于2012-06-26

名家观察

郎咸平表示,今天中国绝大部分产能严重过剩,只剩下最后一个产业还有强劲需求,那就是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中国最后一个支柱产业。近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打压楼价。许多人关心这种打压是否有效果。如果换一个角度考虑:要是打压成功了,房价降下来了,会是什么样的情况?那就是中国完了!中国的房地产业现在好比是一座火山,政府的打压即是试图把这个火山压住。如果强制压住了,熔岩不会自动消失,一定会从岩层中更为薄弱的环节漏出来,其后果是:恶性通货膨胀、经济再次探底,甚至引发火山爆发,最后一个支柱产业画上句号。让房价上涨,老百姓住房怎么办?新加坡的做法是一个样板,即政府加强保障房的建设,以一个繁荣的商品房市场来构建保障房的基础。2010年政府土地出让金2.7万亿,拿出10%建保障性住房,2700亿可以建设2亿平方米,10年20亿平方米足足够2亿人居住,如果从土地出让金拿出6000亿可人人看病不要钱,再拿出1000亿可人人不要钱,所以从土地出让金拿出1/3,可以解决老百姓住房、看病、“三座大山”。企业拥有更大的弹性才能应对危机。

郎咸平认为,要想成功应对危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比其他人更早意识到危机的到来;其二,也是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拥有更大的弹性。

比如李嘉诚。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就清偿了自己的债务,降低负债比例,然后出售了一些股权,让手中持有大量的现金。在金融危机到来后,他又宣布停止的。这样下来,李嘉诚大概持有22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这220亿美元当中,70%左右是以现金形式所保有,另外30%是以国债方式所保有,所以具有流动性。此后,在人都无力时,李嘉诚抓住机会,在上海做了一笔,赚了一大笔钱。郎咸平语录:·只要你在中国看到泡沫,那一定是一个更大危机的先兆。

发表于2012-06-29
发表于2012-07-04
发表于2012-07-06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