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李双江之子事件与权贵是否相关

发表于2013-02-26

李双江之子再次涉案的消息几天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众说纷纭。不少人都认为其子的行为和李双江的显赫身份脱不了干系——权贵子弟才如此横行霸道。但是,也有很多声音是,不能因为他爸是李双江就把问题特殊化,李某再次犯罪和权贵不权贵没什么关系,来自普通家庭的问题孩子一样非常多。

发表于2013-02-26

权贵富豪子弟违法现象特殊,研究却严重滞后

普通人的印象里,权贵富豪子弟违法犯罪越来越多2009年,由中国青年少犯罪研究会主办的《青少年犯罪研究》专门为“富二代犯罪”开辟了一个专题。那一年,“杭州富二代胡斌飙车案”广受关注,也引发社会对富二代犯案的持续探讨。两年后,该刊与时俱进,又策划了一个关于“官二代犯罪”的专题。因为“我爸是李刚”发生了。


发表于2013-02-26

在普通网民这几年的记忆中,各种关于社会“上层”的二代违法犯罪的轰动事件不少,比如“合肥官二代毁少女容貌”、“靖江公安局副政委之子持刀砍人” 、“山西太原前公安局长之子袭警”…

发表于2013-02-26

“我爸是李刚”引发人们对官二代犯罪现象的激烈讨论

发表于2013-02-26

两者打架的原因在于对权贵富豪子弟违法犯罪的研究严重滞后

普通人对权贵富豪子弟犯罪的认知其实不光来自几个典型事件,可能为数不少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感知。比如,有学者在某高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收回来的603份问卷中,80.4%的学生认为富二代对社会有恶劣影响。事实上,在社会分层中,权贵富豪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社会中下层,所以要在绝对数量上比,权贵富豪子弟的犯罪人数肯定远远少于后者的。另外,学者们所观察统计到的可能不是真实数据。  


发表于2013-02-26

就算国外也这样。比如在1973年的时候,著名犯罪社会学家钱伯里斯追踪了两组青少年长达两年之久,一组由社会中上层构成,另一组自然是底层。结果他发现,两组的违法犯罪率其实很接近。只是中上层青少年穿得体面,开着好车,给人“好孩子”的印象,很难被怀疑。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上一辈的庇护。举个例子说,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立少年法庭的国家,而一本回顾美国少年犯罪司法制度的书籍就显示,在19世纪,富人家的孩子犯罪后可以不用进少年法庭,取而代之的是用钱来“买”较轻的惩罚,可穷人家的孩子连“买”的资格都没有

发表于2013-02-26

事实上权贵富豪子弟犯罪可能有更为特殊的危害性

国内外的研究都发现,不管是草根还是权贵,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冲动型的,有预谋的占的比例很小。然而热血上头的权贵富豪子弟可能和别人的犯罪特点不一样。


发表于2013-02-26

《我国8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调查报告》调查了3427位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发现本地未成年犯(基本为城市青少年)犯暴力型犯罪的比例比流动人口高,比如故意伤害、强奸、杀人等。另一方面,外来未成年人犯下偷盗等侵财性犯罪的几率要比本地人高。从中可以看出,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高的未成年人更倾向一些侵犯人身权利而不是财产权利的暴力犯罪。最重要的是,因为青少年犯罪一般都是冲动型的,往往不计后果,程度也就严重。相关研究也认为,家境优越的未成年人犯罪更追求娱乐、刺激,相反,家境差的未成年人可能谋财动机更多,又或者因心理不平衡而报复。(

发表于2013-02-26

所以,学刊《青少年犯罪研究》才会呼吁学界不要滞后,更不要因为统计率低就认为这是个伪命题。一方面可能是虚低,另一方面严重程度可能更高。“白领犯罪”(即受人尊敬并有很高社会地位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进行的犯罪)就是很好的例子。1949年,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出版了《白领犯罪》一书。这部犯罪学经典著作首次提出了白领犯罪的命题,将犯罪学的视角投向了拥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人群,扭转了传统犯罪学认为犯罪是贫穷者专利的偏见,被誉为犯罪学上的伟大进步。

发表于2013-02-26

很多有钱有势家庭的孩子走上歪路可能性不小

决定未成年人是否违法犯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没有良好的是非观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